详细介绍:
阳泉市,是山西省地级市,位于山西省东部,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。2012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05平方公里,三区融合后城市人口数量为78万。阳泉市是山西省第三大城市。市区桃河横贯,境内山川叠翠,矿藏资源丰富,是中国著名的无烟煤产地。
阳泉是中国重要的矿产集中区,境内矿藏资源丰富,开发历史悠久,素有“煤铁之乡”之誉。
历史沿革
昔日阳泉市区有泉五处,常年涌漾,故称漾泉,后演绎为阳泉。
据20世纪50年代从平定西北枣烟、大梁丁等地出土文物考证,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,便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。
唐虞夏商时,今阳泉市境相传为古冀州之地。春秋时,今盂县地有仇犹国。周贞定王十二年(前457年),晋卿智伯灭仇犹;十六年(前453年),韩赵魏三家分晋,市境属赵。
早在春秋末期,赵简子为适应军事争雄的需要,在今市区修筑“平坦城”,屯集粮草,驻兵把守,为重要的军事要塞。
公元623年,唐高祖李渊曾在此设州,管辖寿阳、盂县、石艾、乐平等县,是古阳泉历史上第一次升为州级建制。公元960年,赵匡胤发动“陈桥兵变”,在此设置平定军,发兵太原。
秦属太原郡。西汉初,于市境置上艾县,县治在今平定县新城村,属并州太原郡。东汉,上艾县属冀州常山国。三国时,南北分属魏并州乐平郡、新兴郡。
西晋沿用曹魏旧制。东晋十六国时,历属前赵、后赵、冉魏、前燕、前秦、后燕、北魏等国。北魏时南北分属并州乐平郡石艾县和肆州新兴郡定襄县。后全境属东魏和北齐。
隋时于今娘子关置苇泽县,属井州,后废;于今盂县境置原仇县(后改称盂县),与石艾县同属辽州。
唐初,市境属受州,后受州废,石艾、盂县先后属并州、太原府;天宝元年(742年),石艾更名广阳,徙县治于广阳村。五代历属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北汉。
今日阳泉
北宋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,改广阳县为平定县,县治迁回平定上城,隶平定军;盂县属并州;之后,平定县、盂县同属河东路。
金升平定州、盂州,属河东路、河东北路。元属冀宁路。明,盂州降为县,与 平定州同属山西太原府,清雍正二年(1724年),平定为直隶州,增领盂县、寿阳县,属山西省。民国初为平定县和盂县,属山西冀宁道,后直辖山西省。
1905年,正太铁路在阳泉设站。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,一批采掘、冶炼企业相继成立,使阳泉站为山西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。随后,以阳泉站为中心,聚集行商坐贾,逐步成为山西东部地区和连结晋冀两省的商品集散地。1947年5月2日,阳泉解放,正式建制为阳泉市。
1947年5月4日,以原平定县的一部分设阳泉市,以后一度改称阳泉工矿区。阳泉市(工矿区)先后归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、华北人民政府、山西省管辖。
1949年设阳泉工矿区,属榆次专区。
1951年阳泉工矿区改设阳泉市,由省直辖。1958年阳泉市划归晋中专署领导。1961年阳泉市改由省直辖。1970年阳泉市划归晋中地区领导。1972年阳泉市改由省直辖。
1969年1月,正式设立城区、郊区。1970年1月设立矿区。
1983年7月,实行市管县体制,平定县、盂县划归阳泉市。
1989年9月,实行市管县体制,平定县、盂县划归阳泉市,阳泉市成为由山西省直辖的下辖两县(平定、盂县)三区(城、矿、郊)的城市。
行政区划
阳泉市辖3个市辖区、2个县,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。全市总人口136.85万(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),城镇人口87.23万,乡村人口49.61万。市人民政府驻城区南大街23号。面积4452平方千米,常住人口:136.85万人。
位置境域
阳泉市地处阳泉地理坐标为东经112°5′-114°4′,北纬37°40′-38°31′,位于太行山中部西侧,北接定襄、五台两县,东临河北平山、井陉,南连昔阳,西俟寿阳、阳曲县,人称“三晋妥增”,地势险要,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,古称“晋东雄绕”。总面积4452平方公里。
气候特征
阳泉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。受季风及复杂地形影响,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较大。总的特点是:冬夏长,春秋短,四季分明;日照比较充足,昼夜温差较大;春季少雨多风,干旱时有发生;夏季炎热多雨,降水量年际变化大;秋天云高气爽,降温快;冬季干冷,时有风沙天气。境内光能资源比较丰富。太阳辐射总量多年平均值为134千卡/平方厘米;2013年实际日照时数为2700~2900小时。年均气温一般 8~12℃。大于或等于10℃积温为2400~3000℃,无霜期平均为130~180天。年降水量450-550毫米。
土地资源
阳泉市土地总面积为 4568.1平方公里。其中城区、矿区、郊区的面积合计为651.3平方公里,平定县面积为1394.8平方公里,盂县面积为2522.0平方公里,分别占阳泉市总面积的14.3%、30.5%和55.2%。在阳泉市总面积中,耕地面积为124.3万亩,占18.14%;园地面积为7.7万亩,占1.13%;林地面积为176.9万亩,占25.82%;牧草地面积为43.3万亩,占6.32%;居民占及工矿用地面积为34.2万亩,占4.99%;交通用地面积为4.8万亩,占0.70%;水域面积为7.9万亩,占1.15%;未利用土地面积为286.0万亩,占41.74%。
水资源
阳泉市水资源总量为15.84亿立方米/年。其中河川径流量13.82亿立方米/年(包括本 河川径流量4.90亿立方米/年和外区入境河川径流量8.92亿立方米/年),地下水资源量5.43亿立方米/年(包括本 地地下水资源量4.35亿立方米/年及外区入境地下水资源量1.08亿立方米/年),河川径流与地下水重复量3.41亿立方米/年。阳泉市人均本 地水资源占有量仅为562立方米/年,略高于山西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46立方米/年,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400立方米/年的1/4,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/8。
植物资源
阳泉市生境复杂,植物种类繁多。按恩格勒—吉尔格分类系统,境内常见植物达93科、437种;其中菌类植物5科、5种,蕨类植物4科、6种;裸子植物4科、11种,被子植物80科、415种(包括双子叶植物72科、360种和单子叶植物8科、55种)。各科植物中,种数最多的是菊科、豆科、蔷薇科及禾本科,这4个科共有154种;其次是百合科、伞本科、唇形科、藜科、毛莨科、茄科等。在植物品种资源中,有可供药用的植物160种以上,更有多种粮食作物、油料作物和蔬菜作物。阳泉市境内有森林94.1万亩,占阳泉市总面积的13.74%,另有四旁树2205万株;木材蓄积量共为55万立方米。在有林地中,经济林为4.8万亩。境内有牧坡草地182.1万亩,其中可利用的牧坡草地占90%以上,青草总产量在1亿公斤以上。
动物资源
阳泉市的野生动物资源,由于森林少,环境污染严重,现有种类很少,而且越来越少。如《平定州志》记载清朝时有虎、獐、鹿,虎已绝迹,獐很少见到,鹿仅堞药岭寺林场等处有少量人工饲养。据调查,本分主要动物资源除昆虫外有4纲17目28科49种。其中哺乳纲5目8科14种,鸟纲8目14科27种,爬行纲3了4科5种,两栖纲1目2科3种。但阳泉市昆虫种类繁多,数量庞大,其中已知森林害虫831种;也有一些益虫,在控制害虫和平衡生态方面起重要作用。除野生动物外,阳泉市还饲养了大量猪、牛、羊、马、驴、骡,还有鸡、兔等。
矿产资源
物产资源丰富,黑(煤)、白(铝矾土)、黄(硫铁矿)被誉为阳泉“三宝”。丰富的自然资源,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。现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有煤、铁、铝矾土、耐火粘土、硫铁矿、石灰石、大理石、白云石等共52种,其中开采价值较大的有32种,尤其是阳泉的煤、铝矾土、硫铁矿以其储藏量大,品位高,埋藏浅,易开采而驰名国内外。阳泉煤田面积约1800平方公里,储量127亿吨。煤炭质地优良,灰粉小,炭化程度高,每公斤发热量达7000大卡左右。铝矾土和耐火粘土储量达数十亿吨,矿石品位高,杂质少,结构严密,耐火度高达1750度,在国内外市场久负盛名。硫铁矿分布面积49平方公里,储量25亿吨,具有含硫品位高,加工省燃料(含炭质),易碎不粘炉等特点。建材资源更是遍及阳泉市,业已同“黑、白、黄”一起,成为阳泉的四大优势资源。
综述
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1.8亿元,比上年增长7.0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10.5亿元,增长4.2%,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.7%;第二产业增加值352.9亿元,增长8.2%,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.7%;第三产业增加值248.4亿元,增长5.0%,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.6%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251元,按2013年平均汇率计算为7147美元。
第一产业
2013年阳泉市农作物种植面积5. 9万公顷,比上年增加0.02万公顷。其中,粮食种植面积56857公顷,增加189公顷;油料种植面积166公顷,减少14公顷。在粮食种植面积中,玉米种植面积47466公顷,减少372公顷;小麦种植面积118公顷,增加2公顷。
2013年粮食产量29.1万吨,比上年增加1.1万吨,增产3.7%。其中,夏粮0.2万吨,增产8.5%;秋粮28.9万吨,增产3.7%。
2013年木材产量2401立方米。2013年阳泉市肉类总产量18865.6吨,增长17.7%。其中,猪肉产量15237.5吨,增长13.7%;禽肉产量2680.2吨,增长49.4%。生猪存栏142087头,生猪出栏196522头。牛奶产量6563.3吨,增长1.7%。禽蛋产量25751.2吨,增长3.3%。水产品产量0.08万吨,增长11.0%。
2013年末阳泉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33.6万千瓦,增长2.5%。机械耕地面积4.4万公顷,增长2.3%;机械播种面积4.1万公顷,机械收获面积0.6万公顷,分别增长2.5%和20.0%。阳泉市农机化经营总收入7.4亿元,增长7.2%。